中国住建十年之超低能耗建筑
近年来,绿色建筑、绿色节能成为时下热点,我国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,伴随相关政策的实施,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,赶上发达国家。
2012年以来,以国际合作为基础,我国启动了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等项目,因地制宜探索了适宜我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解决方案。通过试点示范,超低能耗建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,也于2016年被首次写入《“十三五”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》《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》等国家文件,积极引导各地开展试点示范。
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建筑类型的完善,在充分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,2019年,国家推荐性标准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》颁布施行,是国际上零能耗建筑领域首部以国家标准形式颁布的技术文件,提出了不同气候区、不同类型的超低能耗建筑的室内环境参数、建筑能耗指标等约束性控制指标,实现了标准体系的突破。
中国建筑节能研究检测中心(宝业集团联合中美绿色基金和中国建筑节能协会,在绍兴市建设的中国建筑节能领域的标杆项目)
“十三五”期间,“近零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开发”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,研发了高性能节能窗、低温热泵热风机、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和群智能楼宇控制等一系列新设备,实现了技术的突破。截至2021年底,我国累计建设完成超低、近零能耗建筑面积1000余万㎡。
我国超低能耗建筑正由试点示范向规模化发展转变。2021年以来,北京、河北、山东等省市以及沈阳、大连等城市,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、城乡建设发展、生态环境保护、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等规划中都明确了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目标,规划建设规模已超过《“十四五”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》提出的0.5亿㎡的发展目标,更是达到“十三五”全国建设总量的5倍以上。
较普通建筑而言,超低能耗建筑所采用的材料性能更优、建造过程更精细、使用寿命更长,可以营造舒适性更高、空气品质更好、隔声效果更佳的建筑室内环境,已成为我国城乡建设领域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重要措施。